五年来,人文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和谐兴院”的理念,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积极探索高教改革路径,自强不息,砥砺奋进,在学科提升、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凝心聚力,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1.内培外引有成效,团队建设显实力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行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模式,五年来学院引进方向负责人2人,骨干教师14人,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启动“人文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资助计划”,输送教师国内外进修访学。
学院现有教授12人,博士33人,博士后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3%,3名教师入选省“151人才”培养工程,2名教师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教师为省高校优秀教师,1名教师为省教坛新秀,形成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为领队,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支柱,青年教师为后备力量的学术梯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2.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服务社会实现新突破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学科资源整合 。2011年汉语言文字学被确立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文艺学和传播学再次被确立为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201五年“汉字国际传播与书法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校级B类协同创新中心。学院现建有中国书法产业研究所、语言文字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传播学研究所、国学研究所、浙江语言资源研究中心、汉字域外传播研究中心、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8个学术机构。我院学科布局更加均衡合理,为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科研工作持续发展,学术交流不断扩大
近五年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主持重点项目1项、主持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8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其他课题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省社联及教育厅科研成果奖20余项,有关科研成果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
积极拓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学院与日本、越南、韩国等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建立了国外实习基地5个,选派了10余名专任教师赴海外高校访学进修,举办了“人文学院学术前沿讲坛”、“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论坛”和“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提升了学科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开拓国际化思路,谋求学科增长点。学院积极开拓思路,加强协同创新,近年来,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崇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研究,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汉字域外传播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注释文献与评点文献丛编”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文化产业研究课题首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汉字传播、文化产业、语言资源、文献整理等学科方向,着力协同国内外研究团队,已然形成财大特色。
二、全员育人, 累累硕果竞相涌现
1.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在本色的基础上凝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紧紧依托财经优势,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基本形成富有财大特色的“本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承担了省级教研教改项目5项,校级教改重大项目近10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5项,入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教师获得省级课堂教学比赛优胜奖3人次,获得省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人次。实验中心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赛促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在国家、省各种技能竞赛成绩骄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比赛)和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奖项61个。
——实习基地建设建设从无到有,内外开花。近年来,学院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境外实习基地5个;获批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基地”;创新实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网络实习,创新模式引发浙江日报、青年时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2.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色之中显特色
学院以“成长伙伴制”为依托,深入开展学习型公寓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以“浓郁学术氛围”为重点,加强学术型社团建设。近五年本科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6余篇,学生课题立项41项,在各类学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7项、省级奖项87项。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好评,且多人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录取。
研究生突显特色培养,注重培根固本,近五年共发表论文83篇,其中国家二级及以上期刊17篇,获得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7人次,研究生就业率达100%,85%以上的学生在高校、税务、司法、质检等事业单位工作,并有多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
三、积极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服务地方经济,扩大学科影响。学院注重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服务浙江的经济文化建设。2012年9月成立了中国书法产业研究所,先后与“浙江书法村”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等数家单位签订了协同创新合作协议,根植基层,推动科研成果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浙江日报》等媒体分别以“笔墨里写出金点子”、“浙财大文化创新服务基层”等为题报道了研究所协同创新,推进书法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及取得的成果。2014年5月,我院承办召开了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中国书法产业研究学术品牌渐趋形成。
2014年9月成立了浙江语言资源研究中心,开展浙江方言文化的特色研究,举办浙江语言资源研究论坛,及时把握学术发展的新潮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创建浙江方言研究高地。
2.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浙江文化建设。学院教师完成了浙江省重大舆情课题1项,并多次应邀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学术会议,为浙江文化礼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其研究报告“从文化传播到价值提升: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证研究”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的批示。
四、党建引领,发挥核心堡垒作用
五年来学院党总支以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契机,认真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的集体和人物。学院被评为校三育人先进集体,师生党支部先后5次被授予校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多个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党建工作示范点”、支部建设创新活动优秀奖,创新奖,校“育人成才先锋 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3名教师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2名师生党员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1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3名教师被评为校“三育人”先进个人,1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财大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1.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五年来学院先后立项校党建课题4项,其中重点2项,校思政课题重点项目2项,2篇文章获得校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优秀论文二等奖。选优配强学院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服务队伍结构,科学合理的设置党支部,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严格遵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五年来 推荐确立入党积极分子336名,发展学生党员2932名,转正166名。
2.创新载体建设,拓展服务平台。深化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的阵地建设,搭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元综合性平台,形成一批贴近师生需求、务实管用的服务载体。现建有党支部博客一个,党支部QQ群5个,微信公众号4个,通过这些平台,实现高校党组织零距离服务。
3.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服务机制。坚持用制度固化成果,推动制度完善与强化制度执行力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制度的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工作效能明显提升。近五年学院已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人才引进、经费管理、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发展等各方面管理制度,实现了学院管理各个环节有章可循。2014年,学院试点实施教授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的治理结构。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文学院将秉持“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在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进,不断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