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数统与经管相结合的建设道路
数学与统计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办院思路,立足于财经大学的学科框架,坚持走数学、统计与管理、经济等学科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理学类学科与经管类学科之间的融合。学院统计学学科2012年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学科2013年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增设国民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增设经济统计学、应用概率统计和管理统计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重点学科及学位点建设进展顺利。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师资结构的优化,五年来,数统学院人才引进逐步由数量扩张转移到层次提升,队伍建设逐步由以引进为主转移到引进和内部提升二者并重。共引进学科带头人1位,有4名教师晋升教授,有5名教师晋升副教授,新引进博士14人,10位教师出国访问,获校教学名师1名, 4人入选校杰出中青年资助计划, 2人入选省中青年学科带头,柔性引进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吴浪博士和国内著名统计学家肖红叶教授为我校特聘教授。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已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师资队伍。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院所具有的专业涉及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学科之间跨度很大。作为财经院校中的理科性学院,数统学院一直坚持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道路,强调概率统计与社会经济统计并重、应用数学理论与经济管理数学并重、计算数学理论与应用软件设计并重。统计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各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省级重点专业统计学通过了省教育厅的验收,2014经济统计学专业获省新兴特色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注重数学与金融、信息管理科学相结合办出特色。
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把以科研促进教学作为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始终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树立品牌、科研提高竞争力”的思想,坚持科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以科研成果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以科研活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此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经过五年的努力,数统学院的科研实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课题立项及高质量论文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55篇,其中SCI源刊物论文34篇、EI源刊物论文14篇、国家一级A论文34篇、国家一级B篇52篇、国家二级论文117篇。获国家基金项目10项,获省部级课题35项、厅局级课题39项。于2011和2012年与浙江省价格协会、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中国永康五金指数编制办公室和浙江金恒德汽车用品采购城有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方面的联系和合作,2013年成立了浙江财经大学统计评估与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并获校级A类立项。
为更好地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我院学科建设,学院注重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五年来先后邀请五十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学院还举办了“优化算法与应用”和 “华东地区组合优化及理论计算机科学”二场研讨会,邀请到了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前来参加,扩大了学院影响力。2013年,我院承办了第四届泛长三角应用统计学术年会,来自30多所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我院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联合承办了2013年运筹与优化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坚持科教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数统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课外能力培养,提出课外科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才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的学科竞赛和课外知识竞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高等数学竞赛及各项统计类竞赛,在指导教师的辛勤指导和参赛同学的努力下,取得优良成绩。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五年来共共取得国际一等奖1项、国际二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6项、省一等奖3项、省二等奖10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二等奖3项,浙江省“民生民意杯”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全省高等数学竞赛经管类一等奖126项、二等奖129项、三等奖99项。2011年我院学生作品《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调查研究——以杭州为例》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这是我校自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我院培养的学生因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拥有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