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进行时
【擘画“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③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工商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 发布时间:2021-01-16

编者按:击楫勇进在中流,蓄力迈向新起点。刚刚闭幕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勾画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贯彻落实好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共同策划了“擘画‘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党代会后谈落实”专题报道,邀请各学院(研究院)院长畅谈改革建设之愿景、探索创新发展之理念、确定未来规划之方向,共同营造勇于改革创新、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明确发展方向 强化学院特色 保持战略定力

工商管理学院 院长 王建明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浙江”是我们的区位、“财经”是我们的定位、“大学”是我们的本位,这对谋划工商管理学院的未来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科学认清自己的“区位”“定位”“本位”所在、所指、所向。具体来说,工商管理学院未来发展一定要明确发展方向,强化学院特色,保持战略定力。

第一,明确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方向一定要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定要服务于浙江地方经济,一定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如果没有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没有服务于浙江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没有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学院发展的路只能越走越窄,从长期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学院的发展方向一定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一定要服务于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浙商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顺应未来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的奋斗目标。

第二,强化学院特色。学院发展方向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凝聚并强化工商管理学院的特色。设想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学院一年有20篇高质量成果,但这些成果很杂,每一篇成果都是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领域。另一种情况是学院一年同样有20篇高质量成果,但这些成果方向非常集中,“兵力”和“火力”非常集中。两种情况下哪一种社会影响力更大、认可度更高、竞争力更强、更有可持续性?显然只能是后一种。道家讲“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只有方向很集中,特色很明显,学院在国内外才有影响力,才有可持续性。方向和成果越多有时反而还越不利,因为方向和成果越多反而造成越多的干扰,资源越发分散,学院越发没有竞争力。

第三,保持战略定力。学院的学科特色主要是数字时代浙商转型升级和绿色管理,这是我们在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浙江地方经济、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研究、聚焦凝练形成的,也与浙江其他高校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特色形成了错位和互补。目前这一特色和方向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实力,在国内外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方向引导、强化学科特色、保持战略定力,这样学院发展才能更稳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凝心聚智 创新赋能 为实现信智学院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张帅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回顾了过去五年学校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分析了学校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学校未来十五年的分阶段发展目标,明确了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六大战略举措”,站位高远、路径清晰、举措有力。报告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这一关键词,学院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将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为指引,全面贯彻“六大战略举措”,牢牢抓住人工智能战略契机,凝心聚智、创新赋能,积极谋划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和深入实施六大工程,为建设管工学科特色鲜明、信息学科协调发展、智能学科交叉融合、部分学科方向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型学院而不懈奋斗。

第一,以“教工支部‘党建+’协同育人,学生支部‘支部+’四力协同”为载体,实施“‘一体两翼’党建赋能工程”,不断增强党员凝聚力、增进学院向心力、发挥团学感召力、促进朋辈亲和力,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持续提升学院育人水平。第二,以“党政共抓引人才、主动出击找人才、重视绩效育人才”为抓手,实施“高层次人才聚智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第三,以“打造一流专业,培养‘智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专业认证攻坚工程”,紧密围绕“智能+”凝练专业特色方向,力争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取得突破。第四,以“凝练方向打基础、学科协同促发展、对标评估找问题”为手段,实施“学科水平提升工程”,力争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五,以“提升短板找突破、浓郁氛围增活力、建设团队求转型”为路径,实施“蜂巢团队聚力工程”,提高科研成果的聚集度和显示度,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第六,以“学科协同、团队协同、本硕协同、跨国协同”为依托,实施“研究生培养青蓝工程”,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促进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