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2014年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15

一、支部创建的背景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开始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为重心”的背景下,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性力量----社会工作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基于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学习型和服务型高校党支部建设的要求,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在法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联合系所确立了“交互式成长、社工化服务”为主题的“学术与服务共同体”党支部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交互式成长、社工化服务”是指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积极为系所、教师、学生搭建教科研交互成长平台、师生交互成长平台,并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方法和技巧为学校、学院师生和实践基地的社区居民提供“助人自助”的社工服务,搭建专业与社会服务交互成长平台。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找准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立点,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专业服务能力,使得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具有持续的内在动力,如学术能力得到了增强、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在服务中得到更多的专业认同、外展服务获得地方政府认可等。

二、具体创建活动开展情况与效果

2.1构建教科研交互平台,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

社会工作系教工支部党员都是系、院的教科研骨干,但受制于交通区位、学术研究方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相互之间交流互动还不够频密,学科凝练和整体方向还不够明确。为此,党支部以“学术共同体”建设为目标,在与系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创办“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青年学术论坛”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的形式,每次由一位教师报告自己近期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实现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二是结合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实现集成创新;三是针对社会工作系支部建设、系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凝练方向,形成团队建设;四是为系、院教师提供论文写作、项目申请和调查研究方法训练与相互学习。论坛自成立一共进行10多次交互学习,使我系在教科研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支部还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发动社工和法学教师的志愿指导精神,为本科生提供原著与优秀论文选读的平台——本科生读书会。

2.2 搭建师生交互成长平台,推动师生共同体建设

这一平台建设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拓展课外学习平台建设,在学院党总支,尤其是蔡国金书记的支持下,在系支部和全体党员的努力下,先后与清波街道、杭州市救助管理站、舟山市民政局、衢州市民政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并以项目制方式实现课外实践基地的“双导师制”,提高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能力;二是尝试“基于项目学习”的师生平台建设,让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实现专业提升,让教师科研有很好的助手,成果卓著,我们的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和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三是通过提炼正在实行的“自我发展教育”模式,搭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发展”框架,将与“自我”相关的内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强化自我意识、主动自觉发展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这一模式充分体现社工“助人自助”理念,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交互式成长,这一教学模式荣获2012年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3 构筑专业与社会服务交互平台,推动服务共同体建设

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借鉴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推进“服务共同体”建设为目标,积极搭建了“专业与社会服务交互平台”。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支部党员教师积极利用社工专业的心理学优势为校内外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学院品牌项目“新生训练营”在教工党员王婷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化,不仅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且为社工本专业高年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刘光宁、王春霞和王婷老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老师,利用自身所长,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当中,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心理筛查和心理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在党支部的整合和联络下,积极承接政府咨询、决策项目,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系在全省和地方层面的影响力,如童志锋、毕伟、陈建胜老师在浙江省各地进行的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的调研和座谈,为省市相关政策的出台出谋划策,其调研报告多次获得领导批示;社会工作系党支部还定期为清波街道、衢州市民政局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社工人才队伍、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提供专业社会工作咨询与服务。

三、结语

“交互式成长、社工化服务”是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在支部建设创先争优过程中所秉持的核心理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定“学术与服务共同体”建设这一目标,积极推进学习型党支部、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用专业化力量打造一流的基层教工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