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党总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群众路线,团结全院师生员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凝练学科特色,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服务师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全面推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创新模式为突破,扎实推进教学工作开展。
——教学改革继续深入。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2012年新增“商务英语”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加大教改课程和项目建设力度,累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一类课程6门,教学范式改革课程1门,校级通识课程2门;完成国家重点规划教材1部、省级重点规划教材2部,省新世纪教改课题1项,省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连续三届蝉联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第一名,3名教师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比赛获省二等奖、1名教师获浙江省微课比赛三等奖。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40个百分点左右,长期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学生在各项英语竞赛中屡创佳绩,近年共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竞赛获全国奖5人次(含外专业学生),省级奖近40人次。协同学校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先后举办了英语演讲大赛、英语沙龙等特色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浓厚了学校英语学习的氛围。
——社会声誉日渐提高。学院的办学特色明显,培育出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广泛活跃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外资企业、学校等机构。每年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其中包括浙江大学、匹兹堡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悉尼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北海道大学等高等学府。知名企业也主动来我院寻求合作,其中,东芝开利空调(中国)有限公司、浙江肯莱特传动工业有限公司、武义柳城金穗民族中学等企事业单位先后与我院共建起实习基地。
二、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
学院按照“夯实基础,深化内涵”的总体思路,以研究所为依托,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为主要目标,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推进学位点和学科内涵建设。
——整合资源,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制定《外国语学院“十二五”(2011-2015)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外国语学院关于学科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思路和方向。以校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主导,重点凝练“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三大方向,以教授博士为主体,以青年教师培养为依托,进一步整合研究所和学术团队力量。我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列2012年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第66名,2013年列为浙江财经大学新一轮重点一级学科建设项目。
——扩大参与面,科研取得丰硕成果。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出台《外国语学院科研成果项目奖励办法》、《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教师参与科研予以保障,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师参与科研积极性明显提高。近五年,我院教师共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半数以上发表在Meta、Translation Review、《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翻译季刊》(香港)、《翻译学研究集刊》(台湾)、《编译论丛》(台湾)、《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语言科学》等国内外重要专业类学术期刊上;获批包括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省哲社科规划项目11项;出版专著12部;教材7部,另有多部译著、编著出版。
——注重质量,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自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学院共招生104人。硕士生导师18人、合作导师6人(其中高校导师3人、行业导师3人)。近5年来,研究生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1项,校级科研项目立项17项,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100多篇。2名研究生分别考取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与5家相关行业单位建立起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出台研究生学术交流资助办法,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境)外访学交流项目等。在校级各类比赛中,研究生多次获奖。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2010年以来,学院党总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较为优良、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充满活力的外语教师队伍。
——外引内培并举,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采取人才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搭建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五年来引进专任教师8人,其中博士4人;专任教师中晋升正高3人,晋升副高12人。学院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各种进修访学,教师考博和进修访学的意识大大增强,现在读博士6人,师资中入选学校海外培养计划新增至30人。目前,学院专任教师90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43人;博士(含在读博士)共21名。
——师德师风建设卓有成效,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学院党总支、各党支部以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引导教师立足岗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多名优秀教师,如潘江峰荣获浙江省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朱路平、张燕文获校师德先进个人,杨晨音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陈向红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徐晓东被评为“感动财大人物”等等。学院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组织实施专任教师经济管理模块培训,40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在变革中求突破、谋发展。
四、立德树人为本,不断健全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健全完善具有外语特色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学风、校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和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中国梦”精神内涵。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工程,建立了党团组织进公寓的新机制,启动了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学生管理互动模式。创立学习型公寓品牌,立足朋辈教育,突出专业性,提升了文明寝室建设的质量,有效推进了我院的学风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平台,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学院学生活动被人民网、《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等媒体报道。
——以管理促发展,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建立教师党员“三联系”制度,学院干部、教师定期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并定期开展慰问帮扶,为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帮助。推行学生助理工作制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科技竞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学生能力锻炼提供平台。学生先后在全国八残会、世界文化大会等国内外赛事中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好评和表彰。
五、对外交流继续扩大,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研究所为依托,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2011年11月,举办“首届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6月,与浙江大学联合承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三届专题研讨会;2014年10月,举办全国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暨族裔文学学术研讨会,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有力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近三年来,先后邀请哈佛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及研究所的知名教授来我院讲学30余次。学院组建考察组先后访问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交流办学经验;各研究所主要成员纷纷“走出去”,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追踪学术前沿,拓宽学术视野。
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教育、“育人成才先锋”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主题活动为契机,着力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认真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学院党建工作,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动配合行政,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加强党总支班子建设,形成了能总揽全局、民主和谐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班子的工作水平和理论素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出台《外国语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程》,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主动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财务制度,规范学院财务收支,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党务、院务公开,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学院党政班子团结协作,共同思考新形势下学院发展的核心问题、瓶颈问题,共同探寻解决问题谋求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科学设置基层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效结合。着力优化党员队伍,加大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发展青年教师党员3人。学生党员发展坚持标准,质量为先,发展党员238人。党总支专门开设了“党员之家”,为师生党员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各党支部很好地发挥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师生党员立足岗位争先锋,深化服务作表率,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方面身先示范,团结带领群众共同进步。学院先后荣获省级巾帼文明号、校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校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加强统一战线和群团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关心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发挥他们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工会建设,院工会主动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走访慰问离退休教职工、生活困难教师,做教职工的“贴心人”;工会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多次获得荣誉。加强对共青团的指导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