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进行时
【擘画“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文与传播学院 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1-01-20

编者按:击楫勇进在中流,蓄力迈向新起点。刚刚闭幕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勾画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贯彻落实好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共同策划了“擘画‘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党代会后谈落实”专题报道,邀请各学院(研究院)院长畅谈改革建设之愿景、探索创新发展之理念、确定未来规划之方向,共同营造勇于改革创新、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借风发力 扶摇而上 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性财经类人文与传播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周保欣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35年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这是新的历史变局中学校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提出的远景宏伟构想。人文与传播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按“一体两翼”之基本方略,顺应时势,借风发力,潜心发展,将学院打造成一个地方性特色明显、财经特色彰显的高水平学院。

第一,固本强基,均衡发展,提升教学科研服务水平。顺应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与“新文科”发展思路,狠抓内涵建设,通过发力、奋力、蓄力、养力和分阶段均衡发展,全面推进语言文学与传播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创新文科专业“一专多能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的着眼点聚焦在复合型、时代性、融通性、特色化等方面,着力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眼光、扎实基础知识、突出创新能力的学生,助力社会发展。注重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财经类特点的有效融合,坚持“强特色,入主流”,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探索通过综合交叉,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作用,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人文智慧支持。

第二,树大志向,花大气力,打造特色鲜明专业集群。着力构建具有浙财特点、浙江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探索发展符合新时代浙江和区域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和新机制,通过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文科专业结构、提升课程内涵质量、建立教学质量文化,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文教育发展新路径。培养一批高质量课程群和教学团队,凝练若干个研究所与研究中心,打造专业度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努力做到交叉互补的学科专业融合,最新的技术媒介展现文化融合,时代问题和生活热点融合,民族经典文化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同时创新人文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打通新路径。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努力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

第三,扎根地方,潜心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摆脱书斋学问,践行大学服务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之根本使命,扎实推进科学研究的在地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整合学院现有科研资源,打破封闭、分散、低效格局,倡导资源优化配置与共建共享,推动研究机构的协同转化。进一步拓宽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渠道,打通学院内部各个学科专业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合作的途径,发挥人文特色,促进学校、企业、地方的三方协同发展。着眼学院建设与社会服务紧密融合,从地方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出发,激活人文传媒新的生长点,形成创造性成果,反哺社会发展。同时在服务社会中,锻炼教师队伍,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讲好浙财故事,讲好浙江故事,不断提升学院事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全面助推地方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为浙江培养具有扎实人文情怀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予新的人文动能。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五年是学院谋求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当审时度势,理清思路,凝心聚力,乘风破浪,跟紧学校“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的步伐,推进具有人文特色的学院建设与发展。


重特色 夯基础 抓质量 强内涵

艺术学院院长 邵大浪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党建领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文化荣校、校友名校“六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学校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艺术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更好推进学院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新成就新突破,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贡献艺术力量,学院将重点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重特色,全面加强学院党建工作。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学校重要会议精神,结合学院“十四五”工作布局,全方位推进各项会议精神落实落地。加强党政班子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实行党务院务公开制度,确保民主公正。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推动学习的多样化、常态化,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全面系统学习的长效机制。在现有的学院党建“一体四翼”组织架构新格局之下,强化对外合作、推进课程思政,进一步凝练艺术党建的品牌特色。

第二,夯基础,持续推进学科与师资建设。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已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审。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持续强化学科硕士点建设。继续完成各类课题申报工作,增加专题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多申报高层次课题、发表高质量论文,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和学术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同时持续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引进符合学院学科和专业的高水平教授,不断提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第三,抓质量,不断强化专业教学管理。继续加强学院教学管理,制定完善教学制度,紧抓学院教学质量,在全院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强专业建设和特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院专业建设结构,探寻新时代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持续强化第二课堂建设,鼓励教师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类课题的申报,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与实践研究工作。

第四,强内涵,提升学院凝聚力影响力。结合学院艺术门类的学科特色,做好学院文化建设工作,制定学院院训,做好学院网站设计。开展丰富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艺术学科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文体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推广学院特色文化,提升学院影响力。积极开展工会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教职工与学院之间、教工与教工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院凝聚力。


自觉站在学校层面来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贺武华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169” 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即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推进实施六大战略举措以及锚定九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学校党代会报告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第一,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始终在路上。伴随“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方案”等党和国家思政教育方面的政策频出,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也迎来了时代最强音和史上“最刚需”。学院将一如既往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研课、磨课、赛课等工作。进一步推进教学学术工作,对标五类“金课”建设要求,让每一个教研室树标杆,让每一门课程“有活干”,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信息化、小班化、专题化教学能力和水平,谋划培育教学成果。狠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二,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刻不容缓。学院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为中心,协调哲学(伦理学)学科发展,加强学院学科的抱团发展和跨界融合。立足服务思政理论课建设来聚焦学科主攻方向,办好三全育人特色研究院,着力组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等科研团队。加强学科组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颜马”的学科建设“总认同”,强化“大思政、重协同、盯前沿”的学科发展“总趋向”。在积极做大增量的同时,提高学科发展精准施策的能力,切实盘活存量、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学科、科研以及学科师资“三位一体”建设。

第三,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快马加鞭。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全面加强教学、科研、学科、师资队伍、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建章建制激发活力,让更有效的制度激励人;进一步明确学院发展奋斗目标,做好“十四五”学院发展规划,强化学院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注重实干、实绩与实效,狠抓落实,推进目标管理,对标对表,扬长补短,保持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增长发展的定力和态势。开拓创新,开放办院,开源节流,循序渐进,积极进取,努力走出去拓展社会资源,做大资源蛋糕。

奋进“十四五”,开拓新征程。面对新时代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水平的新要求、新使命和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下同欲,开拓进取,牢牢围绕中心工作谋篇布局抓落实,自觉站在学校层面来办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特色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找对标、破瓶颈、补短板、谋新绩,为早日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努力奋斗!